正文  第4章南去之行(3--陕西的干旱和窑洞)   加入书签
章节字数:1745
滚屏速度: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

    次日,火车在7:05到达陕西宝鸡,车在这里停留了二十分钟,车厢内有人已经早早的起床,坐在窗旁望着窗外。
    车经过陕西,这里的环境已经变得更四川完全不一样了,火车所经之地,大多是平坦的平原,但从车厢两边的窗户有能看到平坦土地两头的山体。火车估计是从平坦开阔的土地中间穿过,轨道两边是种着矮小玉米的大块土地,靠近山体的位置是人们居住的房屋。过了宝鸡,这里的人们似乎还是比较富裕,大家都盖着样式相同的两三层的楼房,各户之间还有平坦整洁的水泥路,而连接轨道两边的同样是修得大小相同的水泥路。
    从宝鸡到西安,轨道两旁都是宽阔的玉米地,这里黄色的泥土显得极为的干燥,地里的玉米都矮小,色泽也带上一点黄色。大片的玉米地种植得很有序,有机器劳作的痕迹。有人说,这里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黄土高原,所有的泥土都是黄色,这里干燥,少雨,看着这样干燥的土地,坐在火车里的众人都觉得自己也跟着口渴起来,坐在车内,不断的喝着水。
    途径这一片地区,大家明显的感觉到,越往河南方向前行,周围的人民越加的贫穷,先前整洁的水泥道到后面成了杂乱的泥巴路,宝鸡附近的三层楼房,到洛阳附近成了解放前的窑洞,种植的玉米变得更加的矮小干瘦。大家不由而同的感概,这里太穷了。
    从小生在南方,不怎么缺少水的四川,对于陕西的干旱以及远古似的窑洞,大家除了感叹,还充满了好奇。这里完全看不出下雨的痕迹,还有那一个个仍在使用的窑洞。
    现在都2010年了,改革开放都三十年,我国的GDP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住窑洞啊?
    这里所看到的窑洞跟初中、高中地理书上介绍陕北窑洞的情况完全一样,窑洞开在落差大的山坡底部,弓弧状的门,外面的门开的极高,估计有两米多,门上开有一个窗,用木头支撑着,窗旁边是仅仅能过一人的门,有的人在门前挂起了帘子。
    一户人家通常会在同一地点附近开三四个窑洞,山体开弓弧的部位被普遍的镶上了砖块,窑洞外面有围墙将这开出的窑洞围成了一个院落,这样就成了一户人家。一般的窑洞院墙周围都被种上了树木,因为是山部的底部,这里大多也是沟壑的形成地,沟壑里不知是人为还是自然的长着一些树木、野草,这样树木野草就成了窑洞的保护神,这使得大多的窑洞都保存的相对较为完好。
    柯颖在想,为什么铁路都修了这么多年,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在住窑洞,难道铁路兴建至今,还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吗?
    更何况,这还是一跳相当繁忙的铁路干线!
    当地似乎也没什么特色的产品,所过之处,窑洞仍仅仅作为当地的居住房屋,开发成旅游景点的意识丝毫不见,而这里的交通道路,除了泥路,很少能见到水泥路或是油路,这里似乎立着这样一块告示牌:此处不通车!
    如此偌大的一片区域,好一点的公路竟然找不到!这即使在四川一些贫瘠的地区也很难找到!至少四川再贫瘠的地区它也有国道、省道、县道!还是难道火车所经之地,都是一个乡、一个村的范围?
    有同学笑着开玩笑道:“以后你就来滋润这里吧!”
    “一个人的力量犹如杯水车薪,完全不行,所谓发展还是要靠当地人们,当地的政府。”
    西北的干旱举国皆知,陕西也如同身在沙漠中,它渴望着雨水的滋润。
    从早上起床之后,柯颖也不晕车了,吃完自带的食物做早餐后,柯颖坐到窗户旁边,独自观察着外面的一切。作为农村孩子出身的柯颖,看到陕西所种植的玉米,有种说不出的感觉,心里泛着淡淡的苦涩。
    六月十多号,学校曾经放假,柯颖回家时正值农忙,爸妈正给地里的玉米上水上肥,柯颖也帮着做了,她清楚的知晓着自己村的玉米与这里所看到的玉米的差别。家乡的玉米是早在3月就开始种了,到现在,已经长得肥大翠绿,达到两米高了,长了玉米个,挂上了红蓄了,到处是翠绿的一片,风吹起时,还能绿翻浪。可这边看到的玉米,长得还不到半米高,叶子带黄不说,还卷在了一起,玉米主干也瘦小,像没营养的孩童,面黄枯瘦的。
    柯颖似乎有点明白了西北农民的贫穷,在柯颖家乡也有这样的:靠天吃饭。天公不作美,这些以地为生的农民要怎么富?
    农民富不富,在农村,最直接体现在住的房屋上,不管是南北方,还是东西部,农民有了钱,都喜欢把自家的房子改成好一点的房子,谁愿意一年四季都住茅草房,蹲窑洞啊,好房子住着也舒心啊!
    可这里的干旱让人们心有计而力不足,柯颖似乎也明白了西北人对水所抱有的珍贵态度了。
    水是生命之本。
    水是他们的希望。
    成就梦想的希望。

2024, LCREAD.COM 手机连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