晓不嫁 第十一章 奔都城
加入书签
章节字数:1437
滚屏速度:
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
腊月二十三,张家的课今天就停了。张利留我们吃了顿便饭,发了红包,做了报告。开学推到五月了,过完年张氏两兄弟要去三年一度的岙都才子大会长见识。它是国家开办的,是个除了考试,能一步登天的地方。想荣华富贵,功成名就的你就奔这去。
吃吃喝喝的也有一个小时吧。等人都走光了,晓晓就对张利说不想干了。
虽然晓晓只有数学一门还可取,但对张家兄弟俩的动力还是蛮大的。张利起初挽留一番,见晓晓是铁心要走。就退一步,等从才子大会回来再走。这也称了晓晓的心,才子大会呢?应该是个盛景。
过完年就三月了,立春都过了。晓晓海拔虽没够上平常,但身材绝对魔鬼。等天暖和了,衣服越穿越少那还掩盖的住啊!
春节的历史很悠久,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先秦时叫“上日”、“元日”、“改岁”、“献岁”等;到了两汉时期,又被叫为“三朝”、“岁旦”、“正旦”、“正日”;魏晋南北朝时称为“元辰”、“元日”、“元首”、“岁朝”等;到了唐宋元明,则称为“元旦”、“元”、“岁日”、“新正”、“新元”等;而清代,一直叫“元旦”或“元日”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。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
四国称新元,习俗和现代差不多。敖烈175年,我张晓晓迎来了第一个新年,这年我23岁。冷冷清清的大年三十,四合院只剩下房东一家和我了。另外两家回乡下过年去了,就连穆言都走了。
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,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。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,耍龙灯,演社火,游花市,逛庙会等习俗。这期间花灯满城,游人满街,热闹非凡,盛况空前。
自己孤零零往人群里走着,脑子里总着那句‘热闹是他们的,我什么也没有。’突然就很想穆言,说好了到家给我来个信的,却没什么动静。他本来是要带我一起走的,我没同意。太懒不想动,我只和他熟,去了怕给他添麻烦。再者他家没火炕吧,我很怕冷的。不过他倒是留下块玉佩,图案雕刻的有点像中国结,说是有麻烦了拿着它去有西街米店就成。
西街都是开米店的,也不告诉我是哪一家。就去了经常买米的那家,碰巧蒙对了。那的老板称穆言少爷,自此穆言经商失败、落魄街头的想法破了。这样想来应该不会有什么事,但不看一眼穆言健健康康的心就是疙瘩。米店老板说是过了初三要去附城,晓晓决定跟着去。
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。初二时张府来下人说要改为初三下午走,附城就没去成。晓晓本是打好包袱,等从附城确定穆言平安,就直接往回返,能赶得上初九去岙都。
连城到岙都怎么也得个把月路程。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,走在平坦的大街还不是太难受,可天下的路哪都是平的。开始两天还是蛮激动的,和张家的俩小子逗逗嘴。连日的车内奔波,生生的似要将人‘骨肉分离’。到最后晓晓是天天浑浑噩噩的睡大觉,只有吃饭的时候才醒来。
远远地官道上,驶来两辆马车。一前一后,前一两不是传来孩子的笑声。
“夫子不好笑吗?”张瑞丹闪着大眼睛看着晓晓。
古人是比较尊师重道的,何况这次我可是以夫子的名义去参观的。年龄小怎么了,我有真才实学,你就得服我。
有什么好笑的,也就小儿科的档次。我还不舒服着呢。不过看在这小子比他哥强的份上,晓晓挤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。
“真丑。做个车都那么大反应。”不用睁眼睛看就知道是谁,这个小鬼就不能让着我这个‘小’病人。
“还是难受。”李烨磊也关心问道。
“嗯,还好。快到了吧!”
晓晓比较关心这个问题,停停走走的约有十三天零四小时又三十七分。再不到就撑到极限了。